首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

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88节


经历了诸多,是以心态较之平和了许多,知晓春闱难又不惧其难,大有举重若轻之态。

    第一场考试考四书制艺题三道,五经经义题两道,每篇三百字以上,不宜超过五百字。要将自己的见解、理解,浓缩于三两千字以内,并不简单。

    时辰到,题牌揭示,首先是三道四书题,只见上头写道:

    其一,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
    其二,“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”。

    其三,“物皆然,心为甚”。[1]

    分别出自《论语》《中庸》和《孟子》,全部是正经的大题,没有乱七八糟的搭截。倒也是,都已经春闱了,殿试前的临门一脚,何须再靠搭截考察学子的基本功?

    能入场的都是南北直隶和各布政司的佼佼者,春闱是要从佼佼者中选出不凡者,文章见解气度取胜。

    裴少淮沉思片刻,有了大致的思路。第一题意思是人可以弘扬道义,而不是道义来弘扬人,道理很容易明白,并不算难。

    裴少淮想,若是道可以弘人,岂非——学道者,人人皆可成为君子?只需广修学舍,便可处处太平?道义,终究只是一样“物件”,取来用之则有,视若罔闻则无。

    书卷中“道义”之词常常有,但世间君子不常有。

    有了主意,裴少淮下笔破题写道:“人行道而后有君子,国兴道而后世太平。”对称上下两阙破了题意,并迅速进入论述,毫不拖泥带水。

    关键字在于“行”和“兴”,人唯有执行传承道义,才能成为君子,于国而言亦是如此,人人是君子才能世世享太平。

    第二题出自中庸,讲的是君子在他人见不到、听不见的地方也保持戒慎。裴少淮会意一笑,这不就是自律、慎独吗?在江南游学的时候,他恰恰给小班的师弟们讲解过慎独。

    果然,为人解惑,有时也等同于为自己温习。

    君子做事为的是自己,不为他人,即便无人看管监督,亦可成就大事。不求他人知晓,只求自己心安。

    科考看学问,学问凭功夫,功夫靠慎独。若无如此秉性,读书人如何度过十年寒窗?

    裴少淮破题写道:“君子之行畏己知,慎独之功在心安。”为人做事,瞒得过天知地知你知,唯独瞒不过己知。

    第三道题出自《孟子》,若是只看这六个字,是破解不出任何意思的,还需回顾其前一句“权然后知轻重,度然后知长短”,世间之物称过才能知晓其轻重,衡量过才知道其长短,于是才有了题目中的六个字“物皆然,心为甚”。

    少淮亦顺利破题。

    破题后,回观三道四书题,裴少淮才明白了沈阁老出题的奥义——第一题重在论述治世,第二题重在论述品性,第三题则重在论述辩证。

    如此三者合一,才是沈阁老想要的不凡者。

    午后,举牌的考官又巡到裴少淮号舍跟前,放出两道五经题。裴少淮的本经是《春秋》,微言大义,他将题牌中的春秋抄了下来。

    其一,齐人伐山戎。

    其二,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。

    《春秋》是一本史书,若想破题,首先要通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齐国未称霸以前,深受山戎扰乱侵犯,现如今齐国成了诸侯霸主,想要收拾山戎轻而易举,只可惜齐国距离山戎贼窝太远,没有后方保障,不好出兵。恰好北燕不堪山戎侵扰,派使臣向齐王求助,齐恒公趁机出兵,把山戎狠狠收拾了一顿,赶回了北境。

    这便是齐人伐山戎。

    如今庆国大统,周边只有附属藩国,最是避讳再谈那些分分合合、纵横捭阖之道。

    故此,裴少淮破此题只取了“师出有名”之意——齐桓王收拾山戎,既是一雪前耻,也是彰显其军力兵力。

    也由此知为何那么少学子选《春秋》作为本经了,要背要记的史实最多,破题时容易找切入角度但也容易“踩雷”,毕竟一旦涉及国与国之间,就有许多要避讳的言论。

    说多了,说错了,直接落卷。

    考试的第一日,少淮思路清晰,破题和构建文章结构都十分顺利,等到快入夜时,五篇文章的初稿已成,随后两日润色誊抄即可。

m.DXsZXeDU.cOm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上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