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看此事极有可能,柳丹徒在扬州时,唯吴子实一人支援他,其他官员一直在天子面前弹劾他,比如傅希挚这些长久依于河漕的官员,据我 所知,柳丹徒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。” “我看就是劳民伤财!他柳丹徒任了大学士之后便想为所欲为,我等岂能容之?” 开海是大事,纵然《育言报》只放了个风,便引得朝中官员议论纷纷。 柳贺现下还未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,不过《育言报》是他一己之力办成,纵然他如今已不是礼部尚书,他在礼部与翰林院的人脉仍旧非同小可。 可以说,《育言报》支持什么,柳贺心中便偏向什么。 《育言报》只论了两期开海,便有官员上疏弹劾柳贺,称他意欲违背祖宗家法开海,太/祖朝时的规矩岂容后人轻易更改? 还有官员说,倭国等为大明不征之国,《育言报》却成日登载其内乱,似有趁火打劫之意,此事未免失了天/朝气度,非君子所为。 御史李植更是道,柳贺此举包藏祸心,意图损大明之根本,其罪不可轻饶。 …… 柳贺并未理会朝中纷扰,《育言报》所载的确是他在为开海作铺垫,但柳贺心中清楚,若要达成目的,光靠舆论辅助意义不大。 尤其在开海这件事上,王世贞等人的呼吁并不重要。 关键是天子心中怎么想,内阁及九卿官员又作何想。 若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,开海未必不会成。 至于祖宗家法之类的弹劾,柳贺更是没有放在心上,若祖宗家法有用,隆庆开关就不会发生,而不征之国这个词更是被柳贺视为笑话。 倭国侵扰大明有百年,百姓死了多少人,又遭了多少罪?沿海的百姓提起倭寇哪个不是恨得牙痒痒。 等到大明想去探一探倭国的境况,就有官员拿不征之国出来说事,合着大明只能挨打,不能打人? 这一点,柳贺去见天子时,就算天子也很生气。 他年少时正是倭寇最猖獗之时,纵然他那是懵懵懂懂,也知道朝廷为了打击倭寇花了多少银子,出了多少心力。 何况天子刚刚亲政,并不是那等胆小怕事的君王,是一门心思干出些实事的。 天子道:“柳先生,依你所言,这开海势在必行了?” 柳贺摇了摇头,道:“陛下,臣也不能保证开海获益多少。” 当年隆庆不是没有想过开海,只是朝中的反对声太响,之后海船又出过几次事故,之后隆庆去世,张居正任了首辅,开海便不了了之。 “只是臣觉得,如今倭国正值内乱,待其重整旗鼓,恐怕又要袭扰我沿海军民,不如趁此机会前往倭国探路,再寻我大明通海事及海船制作的工匠,将我大明水师磨练出来。” 柳贺道:“太/祖立国时,鄱阳湖水战何其威猛?成祖时,我大明坐拥海船三千八百艘,正德与嘉靖时,我大明水师也曾与弗朗机开战而不落下风。” “臣觉得,泰西等国都在发展水师,其如发现了新大陆,虽不会侵扰我大明,然《左传》有云,非我族类其心必异,西人狼子野心,必有一日将与我大明交战。” 开海的利润也是一方面。 但天子同样犹豫:“隆庆时海船倾覆之事,柳先生想必也有所耳闻。” 柳贺点点头,道:“此事臣自然是知晓的,只是臣敢问陛下,漕船倾覆者可少了?” 如今大明国内运粮运物皆以漕船,漕运坐地起价已是常态,若是启用海漕,一方面会影响漕船运输,漕船又破又贵,且内河航道拥挤,若是走海路,轻快便捷不说,运量也能大一些。 而另一方面,海漕会将海外的货物运至国内,本土的商业多少会受一些影响。 “柳先生待朕细想一番,此事若真要行,还需内阁再行廷议。”天子笑道,“边饷之事,听闻张卿家是反对的,柳先生却 力排众议令此事推行,朕听了也十分惊讶。” 柳贺道:“并非臣力排众议,只是边饷事关重大,朝中大臣都不敢等闲待之。” 天子并未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