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?talking?about!】 【硬了没!硬了没嘛!】 —【啊一路平安~安安安一路平安~~】 【呜呜呜!!!】 —【诶呀,硬了啦。】 【yeah!我去睡啦!】 —【去吧,加油考个好成绩】 【当然啦!】 李忘笑着摇摇头,正准备放下手机,又收到白蕊一条消息。 【明天找机会给你看看批~】 【我的小骚逼~】 会心一笑,李忘又倒了半杯酒,也许刚才这一番对话意味、证明某一段关系还处于美好阶段,一口饮尽,躺在沙发上,有些许的眩晕,四周并没有开始旋转,又想到,这也许从另一个侧面意味着离终结又向前走了一步。 其实不必说,这想法很悲观,更不必强行灌输及时行乐享受当下,你我本就呼吸生存于当下——每一个当下。林夕写【要拥抱必先懂失去怎接受】,李忘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,觉得这种说法很美。 怎会不美?当然美,人类千万年以来,自然是将悲等同于美的,尤其是既美又悲的画面,怎能不惹人遐想?摸着良心问问自己,你喜欢刘邦还是项羽?一个是抠着脚面目可憎的流氓混混,一个是说着“诗书不过记姓名,剑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”这样一往无前的人。历来文人对项羽的爱当然是可以理解的,尤其是四面楚歌,虞姬歌舞的那个晚上,何尝不是一种美,面对汹涌江水,一生所爱的千古美人抹了脖子,乌江难过吗,自然不难过,但这江谁能过?张三能过,李四能过,刘邦之流自是能过,惟项羽不能过而已。 无论是“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”、抑或“江东子弟今虽在,肯为君王卷土来“,事实上已经都不在讨论范围了,性格决定命运,有人过不了这个坎,有人甚至不觉得这是个坎,思来想去,无关爱恨,只是决定你是谁把了。 这种感觉并非现代人的臆想,古人亦如是,诸葛亮写了出师表,苏轼说(存疑),读出师表不哭者是为不忠。 其实这些说法不过是一些将当时情景替代于自身的共情而已,但李忘经过一些年,遇见一些事,获得一些感受,还是觉得先懂得失去,先失去接受,并非悲观,只是多少有些强人所难。 后来又过了一些时间,听见林夕又写【未会信什么拥有等于失去】,笑,终于似乎解开某种心结,爱就是爱,喜欢就是喜欢,在意就在意,一旦身处其中,当然如同站在10米跳台,一头扎进甜蜜湖水,什么以后,什么准备,都不及好好过完今天。 李忘点开聊天窗口,和白蕊说,乖,好好考试,我喝了很多,有些晕,也去睡了,乖。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