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括是非常不喜欢喝酒的,可是,他隐约还记得,自己还欠了一次的酒席,他曾答应过自己的某位魏国朋友,答应他要陪他好好的喝上一场,他的朋友早已长眠在土地之中,在扶苏的言语中,赵括补上了自己所欠下的这顿酒席。 在这几十年的战争里,赵括已经失去了所有自己所能失去的,在忙碌了大半辈子之后,也只剩下了这句年迈多病的躯体与那为天下苍生而奔波的理念,只有这两样东西是没有被夺走的。到了如今这个年纪,赵括对生死之事也是看开了,他并不在意自己的生死,只是,他希望这种为天下苍生的理念,能够继续传承下去。 说实在的,到如今为止,赵括也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者,他的弟子有很多,其中最优秀的像韩非这样,早已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学者,别看他官职比李斯低,可是论在秦国的威望,三个李斯绑在一起也比不上韩非。可是,韩非是韩非,他在汲取了赵括的思想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先进的法家理论,这与赵括是不一样的。 赵括的核心思想是民,而韩非的核心思想是国,看似一样,事则不一样。举例说明,赵括认为庙堂施行制度首先要利于百姓,而韩非认为庙堂的制度首先要有利与国家。在原本的时间线里,韩非心里的“国家”就是君王,对中央集权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推进了大一统。 而如今的韩非,在赵括的影响下,国家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君王,可跟赵括的国家就是百姓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。 赵括并不强求,当初孔子教三千多位弟子,其中每个弟子都有自己的看法,没有人是完成继承孔子学说思想,一成不变的,包括孔子本家,也是逐步的改变,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,荀子对此非常的生气,认为他们歪曲孔子学说,实际上,荀子又何尝不是呢?荀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还是不一样,只是荀子认为自己才是最完美的继承者。 孟子与荀子,大概是孔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,赵括是非常喜欢这两个人的,一个能平静的说出舍生取义者也的人,实在让人激动,赵括还记得自己前世读书,曾读到这篇课文,年少的他捧着书翻来覆去的读,脑海里满是一个刚烈又仁慈的中年人背着手叫着舍生取义的场景,这让他非常的激动,十余年后也无法忘却。 至于荀子,当初读他的劝学,赵括并没有那样的激动,只是觉得这个人古板的说教,没有什么意味,比起孟子要差远了。可是,当他来到这个时代,亲自见到了这位大儒之后,赵括惊了,这位大儒言谈举止里都有一种别样的魅力,思想超前,心怀天下,赵括所能想象到的圣人的模样大概也就这样了。 孟子的言论是那样的慷慨,让人激动,他大声的说出自己对仁义的追求,激动的表达着对百姓的爱,愤怒的指责君王,要求大臣们进行反抗,他就仿佛站在雷霆之中,指着天空,身姿是那样的高大。而荀子却很平静,他平静的说着自己对天下的担忧,平静的说出水能载舟的话来表达自己对百姓的爱,说着人性本恶来劝说众人学习,若是说孟子站在半空之中,仰望着天空,身边闪烁着雷霆。 那荀子一定是站在深渊之上,低着头,看着正在深渊之内饱受痛苦的百姓,朝着他们平静的伸出手。 两者分不出高下,也不能说谁更优秀,两人都是文明之光,他们继承孔圣的思想,继续苦行。赵括不敢拿自己来比孔子,就是荀子孟子也不行,他充其量是一个剽窃者,将后来数千年的经验带到这个时代来,只是,赵括还是希望,能找到一个可以继承自己思想的人,能够将这独特的民本思想传承下去。 吕不韦生前,曾举荐一位精通各国语言的北地人,在过了几个月后,这位北地人来到了咸阳,被带到了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