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处张望。 杨延平上前到:“魏王,若此处适宜建成,便在此开工吧,雨水冲刷倒不须惧,正因为此地干旱少雨,所以才有大片大片的黄土。” 符彦卿摇头到:“既是干旱少雨,更不适合建城,否则敌军只须围而不攻,城内便会因缺水而自溃。” “此处离云州不远,届时或可支援?”杨延平问到。 符彦卿淡淡到:“本王若建城,便要屹立千年不倒,岂能建一座缺水之城?再向前看看吧。” 几人继续向前,一路甚为荒凉,几乎没有人烟。 过了两三日,才终于看到些许绿色,也能看到几处炊烟。 “此为何地?”符彦卿问到。 “魏王,”杨延平说到:“此处暂无名,末将曾派斥候到此侦测,据说此地曾为鲜卑北都,后为突厥游牧地,不过水草不够丰茂,渐渐便无人了。” 符彦卿四周看了看:“按我等出行方位,此处东南方应为懦州,翻过太行便应能至幽州。本王先前曾到过辽国上都,距离应与幽州相当。且此处有草,便不缺水,不如就在此建城吧。” 杨延平稍稍有些担忧:“魏王,此处已深入辽人境内,若建城之时辽人来攻怎么办?” 符彦卿说到:“先前本王便考虑过,皇上攻前七州时剿灭辽人十五万大军,以至于收归后七州时辽人发不出一兵一卒。” “幽云攻下已有时日,北汉也收归版图,辽人却一直按兵不动。”符彦卿继续说到:“以本王对辽人的了解,当是辽国内发生重大变故,不如趁此机会赶紧修城,便是有辽兵来扰,不过小股势力,当不足惧。” “好,”杨延平说到:“末将即刻调兵前来修城。” 符彦卿指着起伏的山脉说到:“城墙便依山脉而建,城门设在此处,便是辽人铁骑再凶悍,他也飞不过去。” “妙,妙,”杨延平拍手到:“此处新城,还请魏王命名。” 符彦卿拱手到:“本王何德何能,敢命名新城,还是等新城建起之日,上奏皇上,恳请皇上赐名吧。” 杨延平笑到:“皇上已有旨意,还是请魏王命名,以彰显魏王功绩。” “本王岂敢,”符彦卿问到:“杨统领,此处无地名,此山可有名?” 杨延平说到:“听斥候说,历次赴辽境内打探消息,回到此处方觉心安,便如老百姓喜获丰收一般,所以便将此山名为丰山。” “好一座丰山,”符彦卿说到:“城池既是以山为界,依山而建,且为镇守国土,不如便叫丰镇吧。” “好,好,丰镇,好名字。”杨延平再次拍手:“谢魏王赐名。” 正史四百年后,朱元璋也曾在此地修建长城,且一直保存到后世。 选定城址,杨延平随即派大军驻扎此地,征发民工开始修城。 符彦卿本欲在此监督,却被杨延平催着回去与辽国使团谈判通商之事。 辽人除了放牧之外,本不事生产,先前占有幽云,所谓的通商不啻于抢劫。现在幽云回归大周,且辽国力衰弱,有大周强大的军力支持,辽人再也不敢造次。 好在炎夏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,所以并未欺辽人太盛,不过占些便宜而已,辽人便感恩戴德不已。 做完这些,杨延平却又说接到圣旨,催符彦卿回汴梁。 符彦卿对丰镇建设之事不放心,杨延平却说到:“魏王莫非要抗旨不成?” 无奈,符彦卿只得带着符昭愿和符昭义回汴梁。 “父王,”路上,一直带着疑惑的符昭愿开口到:“孩儿心里一直没底,皇上和杨延平到底演的哪一出?” 符彦卿也摇头到:“本王实是不知,先前去往丰镇之时,看杨延平情况,当是对这一路很熟。且以杨业之能,应当也能看出可在丰镇建城,为何单单等本王来指点?” “还有通商盟约,”符昭义也跟着说到:“看辽人那景象,似乎只要大周愿意通商,便是连国都都可相送,根本不须我等费力去谈。” “父王,”符昭愿接话到:“还有一事,孩儿一直不敢向父王禀报。” “何事?” “当日父王关押大牢,不明就里的符昭良于大名集结兵力准备上汴梁营救,却被经过的杨业斩杀。后杨业又劝军士各归其营,一场大祸就此消弭。” 符彦卿大惊失色:“符昭良竟敢造反?皇上是否知道?” 符昭愿想了想:“以杨业之忠,皇上定然已知道。只是符昭良还未成行便被斩杀,所以皇上便未计较吧。” 符彦卿一抽马背:“快,快些随本王回汴梁请罪。”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