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腔热血不够,光苦口婆心不够,去了解,去理解,面对问题,一起想出解决办法……” 皇上的话叫他们深思。 余庆瞄一眼,皇上的这张脸,端着一副“老夫子”的小样儿,看得人想笑——幸好天下没有几个敢直面圣颜。 皇上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,皇上就是单纯地感受,学院里的一些方式,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。而这些老师,太稚嫩,太脆弱、太粗放——还需要很多学习。 活到老学到老,不是结业就万事大吉。皇上专心把大明教育改革的事儿办好,在早朝上,和满朝文武一起商议,如何提供教育质量。 “如何要好的老师付出有回报,如何要学院尽可能地教育每一个学生,而不是单纯的识字教学,重点培养,重点放弃……诸位爱卿,有建议尽管提出来。朕认为,大明的老师,不可能每一个都是圣人,但要尽可能地去做圣人。” 大臣们各个发言。 “皇上,以前的老师,都是有一定岁数,一定阅历,自愿做老师。如今的老师,是统一培养,呆在学院里,自己都不懂一些事情,又年轻……臣知道大明缺老师,这是无奈之举。臣建议,这些老师,以后还需要继续学习,不能放任。” “皇上,学院里为了培养一个状元出来,集中资源给好学生,这是必然。但这个度,需要把握。好学生更好,不好的学生变好学生,这才是学院和老师所为。” “臣附议。学院和老师,那是培养国家的未来。如果学院和老师不用心,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,必然也是不用心。学生不知道用心,大明危矣。” “皇上,有关大明的家长、老师、学院、学生……一起配合更好地学习,臣认为,应该继续研究、讨论、提出系统方案……” 皇上一一听着,暗自点头。 大明的父母们,大多不知道怎么配合,需要朝廷管一管。 而大明的未来,不能是一批又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,这个源头,要从学院和老师开始抓。 小报上,全方位地宣传,大明缺老师,大明那些好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。 还有一些世家大族培养孩子的,适合大多数父母的普及方法。 大明各方人士,看完皇上在老师学院的讲话,一起沉默。 再看这些小报,更是沉默。 大明的世家大族才多少?他们大多数人,都是,我们父母辛苦养家,花银子把你们送去学院,你们好好学习,学习不好老师你该打就打……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责任。 言传身教、耳濡目染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,烙印在孩子身上的,不光是那份血缘。 可除了世家大族自有养孩子的方法,一般人家,真不知道怎么养孩子,在他们小的时候,有的饭都吃不饱,自己怎么活下来的都不知道,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。 父母们沉默,孩子们也沉默。 有父亲天天醺酒的孩子,抱着小报哇哇地哭,哭得要人心酸。 朝廷上也是。 不说桂萼、夏言这些官一代,严世蕃、陆炳这些老天爷赏赐天赋,环境好知道努力的,都感叹不已。 章怀秀想起自己的孩子,大哥的孩子,大舅兄的孩子,按按太阳穴,满脸沧桑地说:“做长辈,也是一门大道艺术。” 严世蕃苦着脸:“比做官还难。” 常绍一脸挫败:“比打仗还难。” 杨博自觉应该帮一帮好友们,又生怕他们多想:“你们谁家需要,我家里有四个老嬷嬷要养老……” “需要!” “需要!” 除了小侯爷常绍,在座的都需要。论世家,华夏比杨家还古老的,没几个! 杨博因为他们的态度放下心来:“暂时就四个。我以后给你们注意着。这些老嬷嬷,也可以一边养老,一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