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轨道: 别忘了。 二者相近的结合能数字,实际上是徐云将y(xn+1)改成了y(xn+2)后的结果。 换而言之。 在y(xn+1)这个轨道上…… 理论上是存在另一个不同量级的Λ超子的。 想到这里。 徐云的好奇心愈发浓烈了。 随后他再次切换到极光系统,将4685Λ超子的编号入了进去。 片刻过后。 一堆衰变事例样本出现在了他面前。 微粒信息不像是其他研究,其自身是不需要太过考虑保密度的。 因为前端粒子的研究和现代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,你很难将某个微粒的发现直接扩展成某种技术,没有太大的保密价值。 所以在发现了新型微粒或者相关信息后,发现人基本上都会大大方方的将所有信息公开。 赵政国院士上传的衰变样本一共有37张,分成了六个档案。 其中标注了不少的衰变参数,外加其他一些鲜为人同学看起来如同天文数字、但实际上却很重要的数据信息。 Λ超子的观测方式是粒子对撞,而说起粒子对撞,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都是‘百亿级’、‘高精尖’之类特别有逼格的词儿。 但你要说粒子对撞机到底有啥用,不少人可能就说不上来了。 其实这玩意的原理很简单: 你想研究一个橘子,但你却有一栋楼那么粗的手指。 你感觉得到它,却看不到它。 你想捏碎它,却发现它总是狡猾的藏在你手指的缝隙里。 它小到你没办法碰触它,更不要提如何剥开它了。 直到有一天你忽然来了个灵感,用一堆橘子去撞另一堆橘子。 于是乎。 砰! 它们碎了。 你感觉到了橘子核、汁液、橘子皮。 又于是乎。 你知道了一个橘子是这样的,有橘子核、汁液、橘子皮。 这其实就是对撞机的本质。 在微观领域中,橘子的汁液变成了各种带电或者不带电的粒子。 你想要将它们分开,就要付出一定的能量——也就是两大袋橘子碰撞的力量。 那么不同的尺度上分离物质的组成部分需要多少能量呢?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最少,平均在0.1ev以下——ev是电子伏特,指的是一个电子电荷通过一伏特电压所造成的能量变化。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,作用只人体上可能就相当与被凢凢扎了一下。 化学键则要高点。 在0.1-10ev之间。 内层电子大概在几到几十kev。 核子则在mev以上。 目前最深的是夸克: 夸克与夸克之间的能级要几十gev。 按照驴兄的工作表来计算,这种能级差不多要皮卡丘从武则天登基那会儿一直发电到现在…… 而赵政国他们观测的又是啥玩意儿呢? 同样还是以橘子汁为例。 两颗橘子在撞击后,橘子汁的溅射区域和图像是没法预测的,完全随机。 有些橘子汁溅的位置好点,有些差点,有些更是没法观测。 因此想要观测到一种新粒子其实是非常困难的,你要拿着放大镜一个个地点找过去,完全是看脸。 但如果你能提前知道它的轨道却又是另一回事了。 比如我们知道有一滴橘子汁会溅到碰撞地点东南方37度角七米外的地面上,这个地面原本有很多污水淤泥,溅射后的橘子汁会混杂在一起没法观测。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