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之后,再决定是否放置半反半透镜2。 也就是说在光已经决定完选择波动性还是粒子性之后,我们再去放置半反半透镜2去观察它。 实验最开始提出的时候是一个思想实验,但后来经过实验验证了,这一结果曾经刊载于science。(doi:10.1126/science.1136303) 理想的单光子源早在1974年就已经问世,上面的惠勒实验中的单光子源利用的是金刚石n-v色心的缺陷。 3、量子擦除实验也是经过实验验证的。 量子擦除实验聊起来比较复杂,也就是所谓‘八纳秒内可以改变过去’的源头。(doi.org/10.1103/physreva.65.033818) 嗯,就这三个—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改动过的其他实验,比如c60之类的,但核心原理都和这三个实验相同。 目前最接近所谓‘摄像机’的成果,应该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物理系研究团队在2011年搞出来的一份报告,但距离真正的摄像机还相差很远很远。(doi.org/10.1088/1367-2630/15/3/033018) 顺便一提。 网上现在所谓的摄像机拍出的‘摄像机’图样,实际上是霓虹的外村彰带领团队在1988年做的电子干涉的图样。(doi.org/10.1119/1.16104) 所谓直接可以观测到电子通过哪个缝的实验,依旧是思想实验,至今没人真正能够做出来。 目前真正能做的‘观测’是什么呢? 是在双缝之间安装电子探测器,这个探测器无法直接显像,无法观测微粒路径,只能作为接收屏。 当打开探测器开关,光就呈现粒子性; 关闭探测器开关,光就呈现波态。 好比天上下了场‘雨’,你没法知道它是从哪片云层落下来的。 但是你伸出手,接到的是雨。 不伸手用眼见看到它落地,掉落的就是一朵花。 一切取决于你的观测,或者说干扰。 所以电子或者说的双缝干涉实验,实际上从头到尾令人惊悚的就一件事: 那就是文科生一点都看不懂…… 咳咳……错了错了。 惊悚的地方在于你不去测量是一种结果,测量的话是另一种结果——再提醒一次,这里的测量不是摄像机的直接测量,而是接收屏的探测器。 也就是任何可泄露出路径情况并且被记录下来的信息,都会导致量子坍塌。 就这么简单。 辟谣科普,我们是专业的。(笑) 这也是现在纠缠态的研究领域之一。 搁某些黑暗流科幻小说里的表述,差不多就是“被设计好的底层逻辑,可以证明人类是被关起来的小白鼠”云云…… 真正的科学,不应该是在发现未知的时候,把它二次加工成更恐怖的谣言去吓人。 而是应该在发现未知后,尽量的去破解它的奥秘。 当然了。 目前的徐云倒是不需要考虑这么复杂的事儿,眼下他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社员们认知上的冲突: “唔……各位同学,稍安勿躁。” “各位的心情我可以理解,毕竟我说的这些内容,确实和大家已有的观念相悖。” “不过没关系,我们还是之前的那句话——可以先抛开实验结果,单纯来讨论实验设备的特殊性。” 随后他环视了周围一圈,朝台下一摊手,语气中带着一丝诱惑: “难道大家就不想知道,怎么样才能把光子单独发射出来吗?” 此话一出口。 台下原本有些嘈杂的议论声,便再次化作了寂静。 制备单光子。 这短短的五个字在2022年都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,就遑论1851年的自然科学爱好者了。 因此很快。 众人脸上原先那些清晰可见的质疑,逐渐便被犹豫与好奇替代了。 见此情形。 徐云顿时心中一定: 很好,鱼儿上钩了。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