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哈依!” 随后西川公一郎带着执行确认书走到了操作台边,与执行人员做起了交接。 又过了五分钟。 一位国字脸络腮胡模样的工作人员右手高高举起: “西川先生,费米实验室已经开机了!” 见此情形。 西川公一郎又等了小半分钟,方才说道: “那……米娜桑,我们也开机吧!” “哈依!” 在指令下达后。 主控室内陆续开始响起了一道道报点声: “d1点已就位!” “束流管已准备完毕!” “离子束充能中……能级三区……二区……一区……已达基准线!” “对撞点实时拟合中……已锁定2364处理论散射点……” 虽然每个位置彼此之间只间隔三四米不到,这些报点声却喊得声嘶力竭,仿佛森下下士附体了一般。 顺带一提。 这是真事儿——在富士电视台为益川敏英拍摄的一部记录片中,就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画面,看起来贼拉惊悚。 那部纪录片在08-10年之间很火,以至于霓虹人在看到天宫一号发射画面的时候都有些懵逼: 华夏人点火的时候都这么淡定的吗? 客观来说这种做法谈不上谁对谁错,或许算是意识形态的某种差异吧,彼此看对方的举动都感觉有些魔怔…… 接着很快。 在所有指令输入完毕后。 两道铅离子束迅速被相向发射而出,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完成了碰撞。 考虑到那颗11.4514gev量级粒子的相关属性,这次的kek还设计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环节: 左边一束光正常发射,右边一束光延迟7.4纳秒发射。 如此一来。 碰撞点便会略微靠右。 换而言之…… 在近光速的速度区间中,右边的离子束在某种程度——注意是某种程度上,可以视作与轰击粒子距离较远的靶。 因此体系的总能量几乎等于就等于轰击粒子所携带的能量e0,同时这个能量可以分解成粒子相对运动的能量e以及两个粒子的质心的能量e′,即e0=e+e′。 假定单位时间、单位面积有若干个粒子轰击靶心——靶心直接当成单个粒子。 比如期间有5个粒子轰击靶心中的单个粒子,则记:n=5mm-2s-1。 n可以称为通量,代表轰击的强度。 如果用nσ0(θ0,空集0)Δw0Δt表示就是: 经过Δt时间散射后,进入θ0,空集0方向的小立体角Δw0的粒子的个数。 接着定义σ0(θ0,空集0)为微分散射截面,具有面积量纲。 此前的小立体角已经确定了是1.99°,也就是说影响微分散射截面最优数值的变量,只剩下了Δt。 看到这里。 想必不少聪明的同学第五次明白了。 没错。 在Δt=7.4纳秒的时候,质心系散射截面和分散粒子角都同时拥有着最优解。 当然了。 这个最优解依旧是一个概率解,目前没人任何人可以精准的预测出粒子的运行轨迹。 就之前举过的赛道例子描述就是…… 一万条可能存在的赛道中,kek先排除了不可能的1999条,然后又在剩余的赛道中选中了3999条,以此来保证足够的概率。 咻咻咻—— 大量被加速的铅离子从束流管中通过,每个团簇的横截面积是16x16μm^2,比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