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他更早的罗默在17世纪通过观察木星的日食时间确定了光速是有限的,因此米歇尔认为自太阳的光子在离开太阳时由于太阳的引力会减速。 他的推测指出,如果太阳的直径是原来的500倍大,密度相同,那么它的质量将是10^8个太阳质量,重力会阻止光从太阳中逃逸。 接着在1915年,爱因斯坦阐述了广义相对论,得到了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理论。 1916年。 基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史瓦西解问世。 1939年。 奥本海默证明了死亡恒星如果质量大于一个界限,就会无法对抗自身引力,形成无限密度的黑洞,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奥本海默极限。 至此,黑洞在数学和物理上的认知已经被推导到了一个不说多完美吧,至少相对成熟的区间。 理论上来说。 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的引力效应,科学家们能够验证相对论的预测——例如光线弯曲和时空扭曲等等。 另外通过观测黑洞吸积盘和喷流,物理界海可以研究高能物质在极端引力场中的行为,这几乎是等离子体与射电波相关的入门基石。 当然了。 以上这句话是站在后世角度来说的,眼下这个时期对于黑洞的认知与探索还非常的浅显。 如今黑洞这个名称还没完全确定,除了黑洞之外,它还有黑星、暗星之类的别称。 随后杨振宁的笔尖在自己画出来的圆形内部点了点,对徐云说道: “小徐,听你这意思……你认为黑洞里藏着新物理?” 不同于此前宽泛的宇宙概念,杨振宁对于黑洞研究的价值还是比较清楚的——依旧是相对而言。 徐云则很快点了点头: “杨先生,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个肯定句。” 杨振宁面色不变,反问道: “那么证据呢?你应该知道,目前几乎所有有关黑洞的推导都是数学猜想而已。” “如果极端一点说,黑洞这玩意儿存不存在都讲不准呢。” “黑洞的存在本身尚且如此,就更别说它内部的物理状态了。” “除非你能给我一个它内部存在新物理的证据,否则我个人对于这个项目持保留意见。” 徐云手指笃笃的在桌上敲了几下: “理论上的证据?还是要实际的现象?” 杨振宁的语气依旧古井无波: “当然是前者足矣,后者你要是能拿的出来,我真就要怀疑你是外星驴成精了。” 如今黑洞的迹象物理学界都没发现几样呢,如果想要叫徐云给出现象上的证据,那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了。 况且在杨振宁看来。 即便只是理论上的证据,徐云恐怕也拿不出来多少。 毕竟这可和元强子模型不一样,元强子模型再怎么样超脱这个时代,也终究是依靠加速器的实验报告来构建的框架。 黑洞这玩意儿如今八字没一撇,光靠数学和逻辑推导想要得出一些价值一般的成果不难,但颠覆性的成果就几乎没啥可能了。 然而令杨振宁有些意外的是,过了片刻,徐云的声音却幽幽从对面传了过来: “杨先生,不瞒您说,这个证据……我还真拿得出来。” 杨振宁顿时一怔,下意识道: “什么证据?” 徐云又沉默一会儿: “比如说……黑洞这个系统之内……有熵存在。” 熵? 由于这年头电话信号不太好的缘故,杨振宁听到这个词的第一时间,并没有意识到徐云所指的是什么。 但紧接着。 哗啦—— 杨振宁整个便猛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,震惊的声音之大连外头的陆光达都有所感知: “你说什么?黑洞有熵??!!” 徐云笃定的点了点头,接着又给自己话增加了几份重量: “准确来说,黑洞熵正比于黑洞的表面积。” 十多秒钟后。 从震惊中回过神的杨振宁想要平复一下情绪,却发现自己的脸颊都在微微颤抖: “……”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