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他的有孔晁,钟毓等人。 这位孔晁本是经学博士,王肃担任司徒后,就将他带到了自己的身边,让他来帮自己做事。 孔晁在经学上的造诣很不错,他也有实力在经学上轻视当朝的那些大臣们。 王肃坐在上位,脸上满是笑容。 “我去找他们,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些事情来做,我从未想过能依靠他们来成就这件事。” 王肃大手一挥,“我自己一人便可。” 王肃这话可不是在吹牛,别的不好说,可若是单论经学,别说诸葛诞了,就是诸葛亮来了都不好使,前提是得他一个人来,别带着军队。 王肃开辟了自己的学术理论,并且一直都在跟郑玄作战。 王学跟郑玄的关系有点像是过去的儒家跟墨家,就是一切都跟你反着来! 王肃非常的不喜欢郑玄的学问,他的学问是对郑玄经学的批判,王肃本身是个古文学徒,跟郑玄这个今文学徒是天然对立的,因此他才想方设法的要将官方学说改变成自己的学问。 王肃虽然是個古文学徒,但是他什么都学,他的学问来源很杂,从来不看立场,就是今文的东西,若是有用,他也会拿出来用。 王肃跟郑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,郑玄是个很纯粹的学者,他的很多主张,都是出自一个学者对天下的思考。 例如郑玄神话君王,认为大臣跟百姓们就应该无条件的听从执政者的话,哪怕是让你们去死,也得笑着去死。 他将孝道跟君臣结合起来,提出了要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皇帝,绝对的服从,他认为臣子们不该保留财物,不该拥有太多的权力,皇帝具有天命 这在后来看着很迂腐,常常被人批判为奴性。 可是结合郑玄所生活的时代来看,诸侯割据,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,百姓们苦于战乱,十室九空这瞬间就能理解郑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了。 这小老头想让诸侯们听皇帝的话,放下手里的武器,不要再杀人,不要再打仗,不要想着争夺权力了。 这么一想,甚至会觉得有些心酸。 而王肃本身是一个大臣,甚至是极有权力的大臣,因此,他的学问就更偏向了实际性,不具备太多的理想化因素。 他的学问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的。 前期的王肃,主张“重信用”,“轻徭役”,“安百姓”,“慎刑罚”等等。 中期的王肃,主张“轻徭役”,“安百姓”。 后期的王肃,主张“倡节俭”。 再往后他就死了。 他的各类主张是一直在根据世事变化而变化着的,至于到底因为什么变化,嗯,大家心里有数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王肃的主张还是有些根据的,是按着当时治国的需要而进行的。 他发现了风气不对,认为要重信用,虽然他的亲家洛水放屁,他发现刑罚太重,认为不能动不动诛三族,虽然他亲家就是个诛三族的行家,他认为士人们太奢侈了,认为要节俭,虽然他儿子就是后来王石斗富中的主角之一 此刻的王肃,跟孔晁谈论起了经学。 显然,王肃的主张又一次发生了变化。 王肃认真的说道:“过去的圣人就曾发现了事情演变的规律,故而早早的留下了文书。” “啊???” 孔晁一愣,您又要来这一套?? 王肃最著名的行为,不是他反对郑玄,而是他特别喜欢伪造先圣的书籍。 在这一点上,他应该给荀顗他们缴专利费。 荀子就是个喜欢用古人的壳编故事来说自己的想法的大师,他的几个弟子完美的继承了他的性格,各个都是编故事大王。 王肃同样如此,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通过圣人的嘴来说自己的道理。 这办法,王肃已经用了好几次了,故而,当他再次说起有圣人的书籍时,孔晁觉得很是茫然。 不过,这不影响孔晁对王肃的敬仰,这圣人的学说不是你想要编造就能编出来的,这东西需要一点点的能力,这样才有人相信,不然就是要被戳脊梁骨啦! 王肃拿起了笔,沉思了起来。 他在脑海里思索着皇帝上位之后的诸多政策,然后缓缓写下几个主张。 “大一统”,“去浮华”,“重务实”,“讲信用”,“重节俭” 别人都是先找经典,然后从经典里塑造自己的主张。 可王老头不是这样,他反其道而行之,先定下几个主张,没有经典背书也不要紧,他可以自己写几本经典出来 甚至,这些都不能算是王老头的主张,他是在想着皇帝的主张。 皇帝这些时日里做的事情,他的想法,就是王肃的主张。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