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也许我在这大盘墩真的可以干些事情。” 想到这里,赵民便感到干劲十足,准备大展拳脚一番。 却不成想,刚才带路的王越去而又返,并且搬来了一摞文卷:“呵呵,赵书吏是吧?这些都是甲长整理出来的卷宗、表单,今后就由赵书吏负责了,请收好。” 赵民看着厚厚一摞的文卷,又听着王越解释的,刘衍制定下来的种种案牍事务,嘴角不禁抽搐了几下,有了一种上贼船的感觉。 「关于明末耕牛的价格问题,东仙也查了一下,发现不同资料的记载出入非常大,有的说明末牛价在几两银子,有的说在二十多两,有的说是上百两,非常纷杂,所以东仙参考了河北一带的县志数据,文中的情况算作二十八两左右一头牛,文中数据修改了一下。 感谢书友贝台木木、七少爷、陈峥嵘的提醒!」 第二十二章 开荒 四月初,随着第二批将近三千块肥皂顺利卖出,刘衍收入九百两银子,手中有钱了,刘衍便准备立即开荒。 此时刘衍招募军户的计划也进入尾声,截止到现在,最后文册统计,还在纸面上的大盘墩共有居民五十三户,男妇共二百四十一口。其中男子一百二十八口,成丁八十五口,幼男四十三口。妇女一百一十三口,十三岁以上的女子八十四口,十三岁以下的幼女二十九口。 刘衍吩咐赵民将这些人一一登记入册,开具正副两本证件,其中一部分人原来是外来流民们的,还为他们签发了军户帖,将他们名字记入军籍黄簿,以后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大盘墩的军户。 大盘墩现在共有军户五十三户,口两百多,都是实打实的实数,在王家庄的几个屯堡中,算是规模较大的了。这些人暂时都是在大盘墩西面外侧修建地窝子居住,一时间这边己是形成一个小村镇,非常的热闹。 现在刘衍的手上已经有了足够的人力,于是便与陈勋商议了一下,确定了第一批开荒的范围。 经过这段时间的勘查,刘衍决定先将大盘墩西面比较近的一片无主荒地开垦出来。这里的荒地不但距离近,而且还有一段已经荒废的水渠,只是因为这里距离那些连片的好田太远,所以才没有被军官和士绅抢占。 从大盘墩的西面到南河一带,其实还有另外几条淤塞废弃的水渠,如果都能利用上,便能使这一带的荒地成为良田,不过现在刘衍财力不足,虽然没有都有不少的进账,但是开支同样不小,又没有什么积蓄,所以只能让手下的军户先疏浚其中一条水渠的一段,再略为修补,暂时能利用水源便可。 至于余者的废弃水渠,刘衍打算拿出一百两银子,在各地打个五口砖石深井,让众军户一起取水使用,在今年入夏之前先开垦出一批土地,每户分个几十亩再说。 这段时间,刘衍早派陈勋领一些军户对这一片土地进行过详细的调查,哪里荒地多,哪里土地肥,都有过仔细的了解。最后刘衍决定在大盘墩西面,一条名为西通渠的废渠两旁开垦荒地,并将这条水渠疏浚,然后再围绕水渠两边各打几口深井,大致解决田地的用水问题。 此时除了王越领着十几个妇人留在墩内看守外,还有陈江氏一众继续留在墩内肥皂工坊生产。刘衍现在除了个别老人之外,手上有约男丁百十余口,壮妇八十多口,在这个时代,妇女同样要跟男子一起下地干活。而经过这些时间的调养,各人气色好了很多,虽然这些男妇中以老弱居多,不过不可否认他们的干劲很足。 这部分人中,刘衍除了让陈勋领着一部分人去疏浚西通渠外,余者各人都是随他一起在周边开荒修利。 一连多天,众人都是天亮而出,天黑而回,每天都是努力干活。 那些军户看见身为甲长的刘衍每天都是带头劳作,整日挥汗如雨,非常拼命的样子,心中都非常的感动,感觉刘总旗这样的上官真是少见,更是难得。如此情况下,自然没有什么军户敢在后面偷懒。 而每天陈勋、王越二人也是同样跟在刘衍身旁狠干。刘衍也暗暗观察过王越,他带着一些军户去疏浚西通渠,或是留在墩内驻守,或是一起开垦荒地,一段时间下来倒也卖力。特别是整理出来的淤泥也知道挑往一处,将来用来肥田。刘衍点了点头,这王越还是可以用的。 这天一大早,众军户们迅速吃完早饭,在刘衍的统领下,众人又是出堡而去,各人或是扛着镐头,或是扛着锄头,又有一些妇女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