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明末大军阀

第30节


    谭晓大闻言有些犯难,然后便给刘衍算了一笔账。

    先不提火器督造处的产能问题,就说铁料的供应问题:

    以五斤熟铁练成一斤精铁计算,一杆鸟铳就需要八斤精铁,一百杆鸟铳则需要熟铁四千斤,两百杆鸟铳就是八千斤熟铁。

    还有铁甲,一副铁甲需要精铁三十多斤,刘衍要求每月打制铁甲四十副,一个月就需要熟铁六多斤。

    这样算起来,一个月打制鸟铳两百杆、铁甲四十副,火器督造处每月就需要熟铁一万四千多斤,折合七吨多铁。

    这样的数量放在后世自然不算什么,但在此时的大明,这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。怕是整个灵山卫,每年从上头拨下来的铁料也没有这么多。

    听完之后刘衍也皱起眉头,自己不能掌控原料来源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,实在让人难受。

    刘衍沉吟起来,心中暗道:“看来有机会要找一找,大盘堡周边有没有铁矿了,到时候建一个铁矿场,将王炆镇拉进来作掩护,也可以解决不少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见刘衍在沉吟,谭晓大以为刘衍是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,于是说道:“甲长,其实制作盔甲,也不一定要全部使用铁料,制造棉甲、皮甲也可,也一样可防铳、箭。”

    棉甲确实可以有效地防护火器,比如八旗兵在制作棉甲时,就是将棉花浸湿,然后反复拍打,做成很薄的棉片,把多张这样的棉片缀成厚实的棉布后,在两层棉布之间安上铁片,内外用铜钉固定,棉甲就制成了。这样的甲胄,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,冬季还可以防寒。

    比起铁料,棉花在大明北地也较为普遍,价格比铁价低。不过刘衍考虑到现在到处战乱,棉花布匹等原料的供应也是一样的不稳定,自己同样会受他人所制。

    而开办炼铁厂的话,军工原料控制较为容易,不需要时时为原料的来源愁,皮甲也是如此。再说了,清兵多使用弓箭,北起棉甲,铁甲对弓箭的防护力更好。

    就用鸟铳铁甲,刘衍下定了决心,他对谭晓大道:“铁料你不用愁,我会想办法的,你只管带着工匠们将鸟铳、盔甲打制出来便是。”

    刘衍打定主意,现在先花大价钱采购铁料,可以不惜工本的采购以保证供应,在这期间,刘衍会想办法寻找可以开采的铁矿所在。

    见刘衍都这样说了,谭晓大也只好恭敬领命,毕竟只要铁料供应足够,一个月两百杆鸟铳、四十副铁甲,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事情,最多是花费些力气罢了。

    最后,谭晓大又看向刘衍,提到了硝石的事情,一旁早已经等候多时的赵昚也是有些焦急的看了过来。

    刘衍见状笑了笑,说道:“好了,现在事情都说完了,咱们就来说一说硝石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第四十八章 土法制硝

    谭晓大和赵昚急忙询问如何获取稳定的硝石来源,刘衍便笑着说道:“不就是硝石供应有限吗,这又何必烦恼?要我说,其实硝石遍地都是,比如马厩、土仓之中,便有大量硝石,就连茅厕之中也有许多。”

    这下轮到谭晓大和赵昚傻眼了,数量稀少、开采不易的硝石竟然如此普遍,那平日里自己为何见不到,马厩、土仓和茅厕中真的有硝石吗?

    刘衍见二人不信,便大手一挥,说道:“走,我带你们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谭晓大和赵昚跟在刘衍的身后,三人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,几乎钻遍了大盘堡内外的茅厕、马厩、猪牛栏屋、庭院墙角,没过多久三个人便弄得灰头土脸,堡内往来众人见了纷纷侧目。

    刘衍、谭晓大、赵昚看了一圈之后,刘衍便招呼了两名墩军随行,还拿上了扫把、簸箕、竹筐等物。

    然后众人便在马厩、牛栏内钻进钻出,刘衍指挥两名墩军拿着扫把、簸箕,见有白色芒状物便扫,全部收集起来装在竹筐内。

    这些扫出来的白色芒状物便都是硝土,两名墩军一会儿就扫了十几斤。

    刘衍还时而还立在茅厕的背阴处作沉思状,又忍着难闻的气味仔细观察地表之土,然后点头说道:“的确是好硝土!”

    随后刘衍便皱着眉头连m.dXsZXEDU.CoM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上章 明末大军阀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