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阻止十个纵队兵力渡过长江,后年就能结束战争。” 按道理说,上上下下都同意了,这个计划也就该通过了,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,那就是被太祖点名的粟大将。粟大将倒不是认为这个计划就一定不能取得成功,而是认为这么做代价恐怕相当的大。 跟着新四军一起打了近十年游击,一直在运动战中走过来的他非常清楚,脱离根据地进行外线作战,对部队的消耗是惊人的。粟大将认为这个计划会给部队造成重大伤亡。以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例子,该部队从瑞金出发,向敌人统治区挺进,行程两千五百多公里,沿途还有几个小游击区,但由于长途跋涉,一路上要同敌人的追兵不断地周旋,战斗十分频繁,而且兵员补充、物资供应尤其是伤员的安置和治疗十分困难,该部刚刚抵达皖南时就已经减员一半。而现在太祖的要求可是更高,要在刮统区长期周旋,能不能坚持一年半年真心是不好说。 粟大将认为如果要执行太祖的计划,减员可能高达五到十万,而如果在苏北、山东和豫东等拥有根据地支援的地区作战,以五到十万的减员来说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,而且部队还能更好的补充和休息。 粟大将认为继续在豫皖苏地区作战有三个优点:第一,中原地区广阔,有三条铁路干线和一些大城市,这些都是敌人需要分派重兵把守的,所以敌人看似兵力很多,但是却背上了大包袱。因为防守要点的任务很重,所以敌人的机动兵力其实是不足的。如果我军在这一地区积极行动,必然能调动敌人,为我军歼敌于运动之中创造战机。 其次,中原黄淮地区地势平坦,交通发达,固然便于敌人互相支援,但同样也有利于我军广泛机动作战,尤其是在铁路和公路被我军破坏的情况下,敌人的机动能力反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。我军可以充分发挥徒步行军能力强的长处,迅速集中兵力,从四面八方分进合击敌人,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。 最后,中原黄淮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,而且背靠河北,可以从东北和苏联接收物资并得到大批人力支持,特别是可以较好的保障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。 粟大将还认为:“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,我军必须组成强大的野战兵团。在一个战役中,我军既要有足够数量的担负突击任务的部队,又要有相当数量的部队担负阻援和牵制任务。而此时,从中原战场调走两到三个纵队,未必能调走敌人三到四个主力师,毕竟敌人在华中、华南和江南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预备队。这样一来反而是以寡击众,得不偿失。” 粟大将认为,现阶段应该充分依靠解放区,先在中原地区打一到两个大规模的歼灭战,消灭敌人四到五个整编师之后,才有条件开展外线作战。那时候敌人必然要补充被消灭部队,也是必然要从华中、华南和江南抽调部队北上,这会使这些地区陷入空虚,这时候再去闹他个天翻地覆更合适。 说到这儿,就不得不说太祖和蒋某人在这方面最大的区别,此时的太祖相当善于接受前方一线领导的合理建议,只要是合理的中央就接受,而且在战役指挥中决不搞遥控干涉,而是全面的放手,充分的信任将领的判断和个人的能力。 而蒋某人在这方面就差了不止一筹,本来打仗的水平就很一般,还特别喜欢插手一线的事儿,临机决断的时候又尝尝蛇鼠两端,又不善于亲临一线了解实际情况,而是通过电报、手令的方式遥控指挥,最后打了败仗还说不是总统的决断有问题,而是下面将领的执行问题。 刮军将领之间不是流行这么一个笑话么,什么时候国防部的电话线断了,飞机也没办法起飞,最高层既不能打电话,又不能空投手谕,什么时候仗就差不多要打赢了。 对刮军的某些骁将来说,最大的敌人可能还不是t共,而是国防部和总统府,没有他们的遥控瞎指挥,事情要简单得多。说白了,刮民党的问题是拥有决策权的人没有自知之明,又不能做到兼听则明和从善如流,再加上私心作祟,焉能不败? 而t共方面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,粟大将的进言确实不符合太祖的m.dXsZXe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