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再来分析一下,想当年,无论是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,还是司马炎,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,但为什么仅仅到了司马衷这一代,国家就一下子乱成这副惨象?很多人说,魏朝时,曹丕扼制藩王,皇权旁落,而晋朝时,司马家族吸取了魏朝的教训,极大增强藩王的实力,结果适得其反,导致了这样的结局。 这说法片面了些。司马炎在世时虽然相当优待藩王,但藩王其实并没控制多少军队。史书中明确记载了晋朝初年藩王的统兵数量——大藩王五千人;中藩王三千人;小藩王五百人。当时,淮南相刘颂甚至还认为藩王军力不足,提议增加藩国军队的数量。而在“八王之乱(十二王之乱)”时,藩王动辄就兴起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,当然不是藩王政策的缘故。再者,司马炎时代,也没有一个藩王想回自己藩国发展势力,他们无一不是赖在京城安享繁荣富贵。 还有人说,司马炎临死前派出大批藩王担任外州都督,这是祸乱的根源。但这说法也不严谨。二愣子司马玮倒是荆州都督,但他发动政变是在他只身来到洛阳之后,且根本没动用他的荆州军团。篡国者司马伦也一样,他们都是利用皇城禁军夺权。至于司马冏、司马乂、司马颖、司马颙、司马越这五位,他们担任外州都督都是在司马炎死后,政局已经开始动荡,且出于种种缘由,迫不得已才被排挤出朝廷的。 由此,纵使司马炎没有采取优待藩王的政策,后面必然还是会掀起同样的动荡。退一万步讲,就算司马炎压制了藩王,后面或许就是“某某外姓权臣之乱”了。因为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,而种种社会制度正是帮助人们克制私欲,一旦制度出了问题,人心中的私欲就会无限滋生蔓延。 不幸的是,在古代,制度的重要环节取决于一个人——皇帝。 皇帝无能,凭什么我要听他的?其实不只是藩王,每个人都会生出类似的想法。 所以说,一切的根源,还是应该归咎于司马炎硬要立司马衷为皇太子这件事。有句话叫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客观地评价,虽然司马炎是个一统天下的开国明君,但他这个皇帝当得太不进入状态,当他爱子之情泛滥时,就把他应尽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了。 再有,我们不得不提及晋朝的企业文化,像魏朝一样不健康。 众所周知,晋朝的建立是经由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父子三人不断蚕食皇权才得来的。看看“八王之乱”中的藩王,在史书中多次提到,司马伦掌权后效仿“宣(司马懿)、文(司马昭)辅魏故事”,司马冏掌权后效仿“宣(司马懿)、景(司马师)、文(司马昭)、武(司马炎)辅魏故事”,司马颖掌权后“制度一依魏武(曹操)故事”,这些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? 前辈都这么干了,子孙后代自然是学得有模有样。 借着公元307年新皇帝司马炽登基之际,我们总结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。这场动乱像一次规模庞大的洗牌,把那些利欲熏心又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的藩王逐一淘汰出局。必须要说明的是,到这个时候,“八王之乱”并不算真正结束,因为“八王”中最后的胜出者——东海王司马越依然健在,还活得欢蹦乱跳呢! 世家的天下:3重生 第五章 王与马的天下 东海王幕府 司马炎总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,却硬生生把智障者司马衷托上了皇位。事与愿违,司马衷因此度过了悲惨的一生,最后不得善终。也因为这个荒唐的决定,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孙子司马遹惨遭儿媳贾南风毒手。过了这么些年,司马炎最小的儿子司马炽居然继承了皇位,这绝对是司马炎始料未及的。 司马炽登基是在公元307年1月11日,按照农历则是此前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。这算捡了个小便宜,因为他只要再多等一个多月就算第二年了。到农历正月大年初二,即公元307年2月20日,司马炽宣布改元永嘉。永嘉年会持续五年之久,在这五年里,我们将见证汉族历史上一场重大变革,当然,从另一个层面来讲,这也是汉族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劫难。不过在永嘉元年初,m.DxszxEDU.cOM